共振式和互变异构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共振式包含着互变异构?
1、两者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交织,但其本质和应用场景截然不同,共振式是理论层面的描述,而互变异构则代表了化学反应中的实际过程。
2、总结起来一句话,共振式是不存在的,人们假想的,用来共同描述一个无法用经典价键式描述的真实结构,而互变异构是真实存在的,2个互变异构体高速相互转换。
3、注意互变异构体与共振杂化体不同,不要将上述醛与烯醇的式子和乙醛负离子的共振式混淆,前者是H原子在分子中迅速移动,表示两个结构,后者是一个不变的结构,即使极限式再多都只是一个结构。
互变异构是官能团异构吗
分类标准不同。官能团异构体是从官能团的角度看,同一个分子式,可以有不同结构。例如C2H6O,既可以是乙醇,又可以是乙醚,其官能团不一样,属于官能团异构体。互变异构体之间官能团也往往不同,但重点是“互变”。例如醛和烯醇,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属于互变异构体,而上述的乙醇和乙醚就不行。
互变异构体是一种特殊的官能团异构体,其特点在于含有杂原子(如氮、氧或硫原子)的两个同分异构体,其结构差异仅在于质子和相应的双键的迁移。互变异构是指某些化合物中的一个官能团改变其结构成为另一种官能团异构体,并且能迅速地相互转换,成为两种异构体处在动态平衡中。
两种或两种以上异构体相互转变,并以动态平衡同时并存的现象,称为互变异构现象,是官能团异构的特殊形式。
碳链异构:异构体的分子式相同而碳骨架不同的现象。位置异构:异构体的分子式相同而分子中官能团或取代基在碳骨架上的位置不同的现象。官能团异构:异构体的分子式相同而分子中的官能团不同的现象。
某些化合物中的一个官能团改变其结构转变为另一官能团,形成官能团异构体,并且两个官能团的异构体之间可迅速转换,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互变异构现象。
互变异构体的烯醇式-酮式互变异构体
含有羰基的化合物,如果其羰基碳的临位(α位)有氢原子,则具有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由于含有羰基的官能团为吸电子基团,α位上的氢具有一定的酸性,可以在α碳和羰基的氧之间来回移动,在碳上时为酮式,在氧上为醇式。
酮式-烯醇式互变是指因酮或醛和烯醇之间的化学平衡。在有机化学中,酮-烯醇互变异构(Keto-Enol Tautomerism)是指因酮或醛和烯醇之间的化学平衡。酮或醛和烯醇称为互变异构体。
一般情况下所有的酮都能发生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只不过是所占含量的大小,如果烯醇式能够产生共轭的话所占的比例就会大一些,也更稳定一些,比如乙酰乙酸乙酯中烯醇式就比较稳定,因为分子中存在π-π共轭,像2,4-戊二酮结构的烯醇式与其他结构的相比都比较稳定。
互变异构体有不同的紫外吸收带位置。如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体中,酮式异构体的两个羰基没有共轭,其n-π﹡跃迁最大吸收波长λmax=272nm,但在烯醇式异构体中羰基和乙烯的双键发生共轭,其π-π﹡跃迁最大吸收波长λmax=243nm。
共振杂化体与互变异构体的区别
1、那个杂化后准确的结构就是共振杂化体,表示方法就是一连串的极限式。最简单的共振杂化体如,苯,注意互变异构体与共振杂化体不同,不要将上述醛与烯醇的式子和乙醛负离子的共振式混淆,前者是H原子在分子中迅速移动,表示两个结构,后者是一个不变的结构,即使极限式再多都只是一个结构。
2、这种杂化体并不等同于极限结构的混合物,而是对物质结构有着更准确的描述。共振式中,各共振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类似于正交坐标系中的矢量坐标,它们对杂化体的结构和性质有贡献。这种贡献不是等同的,而是根据特定比例进行分配。
3、因此共振式与互变异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互变异构涉及原子位置的改变,而共振式则不然。共振式中各共振结构的关系可以与正交坐标系中的矢量坐标类比。假设矢量r可以写作xi+yj+zk(x,y,z是分矢量,i,j,k为坐标轴),那么r不是i、j或k中的任意一个,而是它们的特定组合,杂化体也是如此。
4、由于取代基的不同以及氢原子位置的不同、数量不同,可以生成不同数量和结构的同分异构体。 苯环的电子云密度较大,所以发生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大都是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是芳环有代表性的反应。苯的取代物在进行亲电取代时,第二个取代基的位置与原先取代基的种类有关。
5、第三章 对映异构掌握:手性、手性分子、非手性分子、手性碳、对称面的各自含义及相互关系。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的定义、判据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熟悉:左旋、右旋、比旋光度的含义及表达符号。Fischer投影式的书写要点,链状化合物的D/L和R/S构型标记法。二取代环烷烃的对映异构的判别(仅从平面环考虑)。
6、在取代反应中,此类取代基导致得到大部分为邻位和对位取代的异构体。此类取代基称为有活化作用的邻、对位取代基。 取代基的定位效应是个反应速率问题。上邻、对位反应快而上间位慢,就显示邻、对位定位效应;上间位反应快而上邻、对位慢,就显示间位定位效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