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答毛滂书原文赏析鉴赏
宋时接受“行卷”的人大都敷衍应付或虚意称颂,而苏轼对毛滂诗文给予恰当评价,又无过誉之嫌,是一种坦诚相见的态度。对毛滂代为鼓吹推荐的请求,苏轼这样“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书之知者。”他同意将毛谤的诗文推荐给懂文学的人共同鉴赏,实际上就是答应了毛滂所请。
《东堂词》豁达潇洒的情怀、超凡脱俗的气度以及大量运用词题、词序和典故等方面,都酷肖苏轼词的风貌;同时,其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题材,也体现了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无意不可入词、以诗为词的艺术主张。 运用序词 毛滂擅小令,为补词短情长之弊,喜在词前添序,或以短句的形式介绍时、地、事、因等。
《答黄鲁直书》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显著特色。首先,语言诙谐,于风趣中显见作者渴望交友的真情。本来孙莘老希望苏轼为庭坚“称扬其名”,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而苏轼仅用“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一句冒出交友的融洽气氛,似是调侃笔墨,实则深中肯綮。
又《答毛滂书》:“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载,苏轼谓谢民师曰:“子之文如上等紫磨黄金。
杨昌濬的人物生平
杨昌濬在簰头进发,扼守桐岭,并北攻安吉,追击敌人至孝丰,与刘璈会合再次进攻,降服七千余人。浙江西部平定后,他升任盐运使,后又晋升为布政使。光绪九年,杨昌濬担任巡抚,他在镇海海口进行巡视,提出改进军事策略的建议,建议学习敌人的战术,训练精锐部队,修建炮台。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他自幼聪慧,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二十岁跟随道员罗泽南读书,二十五岁补县附学生员。太平军兴起之后,他追随左宗棠、曾国藩等创办湘军团练出身,授予训导、教授等职位,后因父亲病重请求回家。
杨昌浚,这位湖南湘乡出身的才子,与曾国藩同乡,字石泉,号镜涵,又名官保。尽管出身贫寒,但他凭借过人的聪慧,在7岁时被免费送入蒙馆读书,展现出了出众的学习能力。13岁时,经由同乡刘蓉牵线,杨昌浚得以拜湘乡名士罗泽南为师,少年即以童生的身份考中秀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