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主要战役,详细一点
战役:攻陷洛阳、潼关守卫战、收复失地。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禄山联合突厥等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唐朝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期间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但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那就非灵宝之战莫属。正是由于这场关键战役的失利,才导致安史之乱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场本来几个月就能平定的叛乱,结果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战乱。
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朝于公元755~763年进行的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朝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这场战争,时间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结果是唐王朝平定了叛乱,维护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
安史之乱讲的什么事
1、安史之乱,之所以叫安史之乱,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大唐王朝引起的。这场战乱持续八年,把大唐王朝打成一锅粥,强大的大唐王朝由此开始衰落。这场战乱之所以能最终平定下来,靠的是大唐王朝中央军和藩镇军拼尽全力,以及回纥大军的全力支援。
2、安史之乱有多血腥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张巡这样的小人物,也得到了在历史上露面的机会。唐玄宗的时候张巡考上了进士,安史之乱之初,他只担任县令职位,属于基层官员。如果没有战乱,这样的县令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留名的。
3、《安史之乱》读后感 贺恒毓 今天我看了一篇《资治通鉴》里面的故事:《安史之乱》。 里面的故事太有趣了。讲了安禄山谋反的事,唐玄宗大意了,他在潼关抵抗,但没有成功,被安禄山打得落花流水,洛阳被霸占后,向四川逃去。
4、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2],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3]。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杨玉环对安史之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史之乱经过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
安史之乱是一场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战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叛乱,发生于公元755年到763年,主要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发起。下面是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起因于安禄山的野心和对唐朝的不满。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禄山联合突厥等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唐朝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
郭子仪和李光弼受命讨伐安禄山,收复河北。安禄山因眼疾和疾病暴躁,最终被安庆绪、严庄和李猪儿合谋杀害。肃宗时期,史思明与安庆绪反目,史思明一度归降唐朝后又叛变,但最终在唐军内外打击下,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2],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3]。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主要讲的是什么?
1、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读后感 贺恒毓 今天我看了一篇《资治通鉴》里面的故事:《安史之乱》。 里面的故事太有趣了。讲了安禄山谋反的事,唐玄宗大意了,他在潼关抵抗,但没有成功,被安禄山打得落花流水,洛阳被霸占后,向四川逃去。
3、在《唐史并不如烟》的第五部分,讲述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故事始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后期,直至唐德宗李适登基,这段历史揭示了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动荡历程。起初,安禄山并非一开始就心存异志,他的叛乱之路是在逐渐膨胀的欲望与杨国忠的步步紧逼中形成的。
4、起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经过:安禄山起兵,唐朝廷进行反击,但是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导致长安失陷,发生马嵬坡兵变。
5、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2],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3]。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6、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
安史之乱经过
安史之乱的详细经过如下: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人南下攻唐。安军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抵潼关。至德元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割据政权。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
安史之乱的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经过: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叛军内部不和,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兵败自杀,这样安史之乱结束。结果: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长安的西边无险可守,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书本《安史之乱》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杨玉环对安史之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史之乱经过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
安史之乱爆发,755年,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杨国忠和安禄山有矛盾,安禄山怕杨国忠对己不利,所以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到两月,就已攻打到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安禄山破潼关以后,活捉了唐朝将领哥舒翰,冲入长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