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铜的两种冶炼方法的原理写化学方程式
1、湿法冶铜的原理基于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 + H2SO4 → CuSO4 + H2O(条件:高温)。随后,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生成硫酸亚铁和纯铜,方程式为:CuSO4 + Fe → Cu + FeSO4。 火法冶铜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
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CuO+H2SO4=CuSO4+H2O(条件:高温) CuSO4+Fe=Cu+FeSO4 湿法炼铜也称胆铜法,其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浸铜,就是把铁放在胆矾(CuSO4·5H2O)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二是收集,即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铸造。
3、一是浸铜,就是把铁放在胆矾(CuSO4·5H2O)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二是收集,即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铸造。
初三化学:湿法炼铜是?还有一种制铜的方法是?
1、湿法炼铜:湿法炼铜的工艺是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元素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火法炼铜:火法炼铜的工艺是硫化铜精矿先经烧结焙烧脱去部分硫,制成烧结块,与熔剂、焦炭等按批料呈层状加入炉内,熔炼产出冰铜和弃渣。
2、湿法炼铜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CuSO4═FeSO4 Cu,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有CuO H2SO4==CuSO4 H2O,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湿法炼铜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
3、相比之下,方法一:火法炼铜,涉及Cu2S与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2Cu和SO2,这个过程会产生有害气体SO2,且需要外界提供能量以维持高温反应条件。在火法炼铜中,硫的化合价从-2变为+6,铜从+1变为0,氧从0变为-2,每生成1摩尔Cu转移的电子数为3摩尔。
4、其实比较常用的是下面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湿法炼铜目前主要用于处理氧化铜矿。有氧化铜矿直接酸浸和氨浸(或还原焙烧后氨浸)等法;酸浸应用较广,氨浸限于处理含钙镁较高的结合性氧化矿。处理硫化矿多用硫酸化焙烧-浸出或者直接用氨或氯盐溶液浸出等方法。
5、方程式CuCOCu(OH)2=2CuO+CO2+H2O C+2CuO=2Cu+CO2 或CuCOCu(OH)2+C==2Cu+2CO2+H2O 湿法炼铜:中国人最早利用天然铜的化合物进行湿法炼铜,西汉时先用硫酸与氧化铜反应,再用铁置换出铜。
6、再将铁放入铜盐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
湿法炼铜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在没有水的环境反应生成铜单质的;不同点:氢气还原氧化铜是使用的干法,湿法炼铜采用的是湿法。
2、异同有以下两点。湿法冶铜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一种冶炼铜的方法。氢气还原氧化铜是化学实验课中经典的氧化还原反应。湿法冶铜是在高温条件下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用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氢气还原氧化铜是得到氧,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3、不同点:氢气还原氧化铜是使用的干法,湿法炼铜采用的是湿法。
4、工艺不同 湿法炼铜:湿法炼铜的工艺是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元素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火法炼铜:火法炼铜的工艺是硫化铜精矿先经烧结焙烧脱去部分硫,制成烧结块,与熔剂、焦炭等按批料呈层状加入炉内,熔炼产出冰铜和弃渣。
5、对原料中的金属进行提取和分离的冶金过程。又称水法冶金;湿法炼铜一般适于低品位的氧化铜,生产出的精铜称为电积铜;火法和湿法两种工艺的特点:湿法的冶炼设备更简单,但杂质含量较高,是火法的有益补充;湿法有局限性,受制于矿石的品位及类型;火者的成本要比后者高。
6、青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建立在冶金设备的发展和完善基础上的。先进的炼铜竖炉是青铜冶铸业兴起的基础之一。从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看,当时的竖炉由炉基、炉缸和炉身组成,在炉的前壁下部设有金门和出渣、出铜的孔洞,炉侧还设有鼓风口,整体结构已相当先进。
湿法炼铜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1、优点:可以处理低品位铜矿,美国采用堆浸处理的铜矿石品位甚至低到0.04%。过去认为无法处理的表外矿、废石、尾矿等均可作为铜资源被重新利用,因此大大扩大了铜资源的利用范围;湿法炼铜由于工艺过程简单,能耗低,因此生产成本低。
2、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其他(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湿法炼铜”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在宋朝大规模地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
【答案】:C本题考查科技常识。style=margin-left:20px“湿法炼铜”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在宋朝大规模地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得铜单质,反应的方程式是,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南北朝时,人们进一步发现碱式硫酸铜和碱式碳酸铜虽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醋,从而扩大了反应范围。唐末五代起,水法炼铜开始应用于生产,宋代时成为大规模生产铜的主要方法之一。湿法炼铜主要包括浸铜和沉收两个步骤。
第三种方法是煎熬法,把胆水引入用铁所做的容器里煎熬。这里盛胆水的工具既是容器又是反应物之一。煎熬一定时间,能在铁容器中得到铜。此法长处在于加热和煎熬过程中,胆水由稀变浓,可加速铁和铜离子的置换反应,但需要燃料和专人操作,工多而利少。所以宋代胆铜生产多采用前两种方法。
先给出答案吧,使用的是硫酸。所谓湿法炼铜又称胆铜法,就是用硫酸将铜矿石里面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之后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
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