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有效载荷(Payload)的发展及其药代动力学考量
1、在ADC的研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药代动力学原则,如血液蛋白结合、组织分布与排泄研究,以及可能的放射性标记技术。例如,通过QWBA研究组织分布,特别关注如皮肤和眼睛等难以区分的部位。有效载荷的体内外代谢稳定性、对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影响评估,是降低毒性风险和优化药物分布的关键。
2、ADC药物作为化疗药物的进化产物,其有效载荷(Payload)非传统特性备受关注。传统ADC药物如紫杉醇和长春花碱,通过微管蛋白作用影响细胞功能,但早期的ADC研发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主要受限于靶向性和药物活性。
3、传统ADC有效载荷如微管抑制剂和DNA烷化剂,已成功治疗多种癌症。然而,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的ADC药物,如trastuzumab deruxtecan和saituzumab govitecan,展示了非传统有效载荷的潜力。这类药物通过改进的连接子设计,提高了DAR值、有效载荷附着稳定性,增强了旁观者杀伤活性,对ADC领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4、抗体偶联药物(ADC)有效载荷多样,包括DNA烷化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微管蛋白破坏剂和RNApolII抑制剂等。有效载荷范围从肿瘤治疗扩展至抗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前市场上ADC有效载荷有限,主要包括MMAE、DMSN-3DXd、PBD及其衍生物,本文重点总结常用ADC有效载荷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转移性乳腺癌的全身化疗现状和进展
目前对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治疗的最新进展是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药物有CDK4/6抑制剂(辉瑞公司的帕博西利2018年在中国上市,目前自费)、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药物说明书没有乳腺癌适应症,目前自费)、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中国自主研发,预计2019年上市)。
绝经前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原则上首选化疗,如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化疗时,可采取黄体化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戈舍瑞林(诺雷德)行药物性卵巢去势,再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癌症中的首要威胁,据2012年数据,全球约有170万病例,占癌症总数的25%,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占乳腺癌的15%-20%。因其侵略性强,TNBC患者转移后生存期短,仅为10到13个月。当前治疗手段面临挑战,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足5个月。
有限的研究显示,ER、HER-2 阳性并且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病人中加用曲妥珠单抗或者拉帕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有所获益,但无证据显示总生存期(OS)延长。
近期,一项重要研究结果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Oncol)在线发表,探讨了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在ERBB2(即以往定义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MBC)二线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与既往治疗策略相比,该联合方案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具体延长时间可达15个月。
乳腺癌一旦发生复发转移,需要接受全身的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全身用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疾病进展比较快速、有症状的内脏转移或三阴性乳腺癌,首选化疗。
甲磺酸艾日布林注射液的简介
该项研究为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共入组103例既往接受过蒽环类和紫杉类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具体方案为给予甲磺酸艾日布林1.4 mg·m ,2-5 min静脉注射,d 1,d 8,d 15,28 d为一周期。由于d 1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调整方案为d 1,d 8静脉注射,2l d为一周期。
Vahdat等报道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甲磺酸艾日布林治疗中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依次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4%),白细胞减少症(18% ),疲劳(5%),周围神经病变(5%)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5%)。
甲磺酸艾日布林(EribulinMesylate)是大田软海绵素的合成类似物,可阻断微管蛋白多聚体的形成。2010年ASCO年会上报道了EMBRACE研究的结果。这是一项开放性、随机分组的Ⅲ期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终点为OS。
甲磺酸艾日布林注射液的安全和耐受
Vahdat等报道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甲磺酸艾日布林治疗中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依次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4%),白细胞减少症(18% ),疲劳(5%),周围神经病变(5%)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5%)。
该项研究为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共入组103例既往接受过蒽环类和紫杉类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具体方案为给予甲磺酸艾日布林1.4 mg·m ,2-5 min静脉注射,d 1,d 8,d 15,28 d为一周期。由于d 1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调整方案为d 1,d 8静脉注射,2l d为一周期。
更新2:Eribulin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 甲磺酸艾日布林(EribulinMesylate)是大田软海绵素的合成类似物,可阻断微管蛋白多聚体的形成。2010年ASCO年会上报道了EMBRACE研究的结果。这是一项开放性、随机分组的Ⅲ期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终点为OS。
2015年,癌症治疗有哪些突破?
然而在2015年,免疫治疗取得了令众人瞩目的成就,适应症不断得到扩展,并一跃成为癌症治疗的主流疗法之一,因此说免疫治疗是2015年癌症治疗的重大突破也毫不为过。用一句著名的话概括免疫治疗在去年取得的成就,那就是“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根据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在癌症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有可能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疗效。Cric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皮肤癌、乳腺癌和肠癌细胞往往会生成大量的前列腺素E2(PGE2)。这一分子抑制了免疫系统攻击缺陷细胞的正常反应,帮助了癌症隐藏。
手术也是治疗肿瘤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由于我国微创外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所受的创伤明显减少,提高了手术的疗效、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全球权威科学期刊《科学》杂志将癌症免疫疗法评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治疗免疫系统 这是对癌症免疫疗法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肯定。癌症免疫疗法采用了与传统疗法完全不同的治疗策略―――治疗的是免疫系统而非癌细胞自身,通过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抗癌症。
2015年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抗癌免疫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使用,成为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现有的免疫疗法仅能惠及一小部分癌症患者,并且不是所有类型的癌症都适用。 该团队采用仿生纳米颗粒递送药物,配方PNP-R848的药效和完整的机理实验证明了递送药物的出色表现。
林口长庚医院免疫肿瘤学卓越中心主任张文震指出,免疫治疗概念大约在100多年前就有,主要的概念是利用增强自体免疫力,以杀死癌细胞,有药物、细胞、疫苗等各式方法,但过去尝试都不太成功。 随着医疗科技进步神速,免疫制剂在2010年有显著的发展与突破,新一代的免疫疗法是「检查点抑制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