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答:为什么学佛者要常亲近善知识
1、「不要这么说,阿难!为什么呢?因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必能圆满完成清净的修行。我也是因为有善知识的助益,才证得了无上等正觉,然后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教导众生以『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向于舍』修七觉支、八正道,度化无数深陷于生、老、病、死的众生,让他们超越而免于生、老、病、死的。
2、智海长老:对我弘法啊,有啊。我们出家人,参学善知识,很重要。所以,佛经上说,要亲近善知识啊,他给你做模范的。你比如说,禅堂里头,要打坐啊,对不对?要打坐,你坐那儿干什么啊?你不会用功。那你听他开示——禅堂里头的种种开示,怎么打坐,怎么用功,你就有一个基础了。
3、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环境当中,就会被熏染成什么样子。
4、第四个条件: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识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学水准高。如果你不亲近一个‘德增’的善知识,学修佛法就不会有长进。龙树菩萨在《亲友集》中这么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5、亲近善知识心亲近、身亲近、身心俱亲近,心亲近是最重要的。②多闻熏习 熏习就是把自己放到佛法里面去熏陶, 要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安宁、清净,这样就可以制衡我们的惯性和业力。③如理思维 理就是法, 多闻熏习后对方法有一种体会 ,就可以用法来反观身心。
如本法师:请问明心见性,性要如何见
如本法师:请问明心见性,性要如何见?即是性,离见无性,离性无见,见即是性,性即是见,见性不二。性无形无相,非青黄赤白黑,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净非垢,非来非去,非增非减;性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言语道断(梵语sara-vada-caryoccheda),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见性即见佛,佛是我心作, 离心别无佛, 离佛别无心,心与佛平等,心即佛、佛即心。众生不见性,始终离性觅,累劫终不得佛。般若三昧经云:“佛(梵语buddha)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顿悟了心性,就缩短了修证的时。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及,当今学佛常听人说他已“明心见性”,或者常把“明心见性”刁在口上,把“见性”看作一件容易事,且常以少少文字知解,就当作是“见性”,就认为已经“一悟即至佛地”,这实是“以解作证”,十分不当,甚至有“大妄语”之虞(未证言证)。
如本法师:出家修行的十点要求
1、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思想正见。无不良嗜好。男女之间感情,夫妻婚姻,皆得合理解决,方得出家。在职军公教不得出家。诉讼不得出家。七岁以下不得出家。有债务不得出家。盲聋瘖哑不得出家。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得出家。五逆罪不得出家。
2、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0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
3、出家修行首要的一点,便是戒律严谨。佛门戒律是规范出家人的行为准则,目的是约束身、口、意三业,防止过失和恶行。戒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出家人的清净修持,避免因违犯戒律而堕落。出家人应当严格遵守戒律,如实忏悔过失,力求止恶修善。只有戒律清净,才能保证修行的心地纯净,为进一步的修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
5、出家条件: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六根具足,无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赌博等。年龄在17--60岁之间,而且父母同意。无法律纠纷,无负债,无婚姻关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即可,当然越高越好,但文化高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过于注重文字往往对修行不利,成为所知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