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二)图书信息
1、《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是由闵庆文主编的一部著作,这部学术作品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于2012年3月1日首次发行,单次印刷包含了1页的内容,总计533字,正文篇幅达到480,000字,展示了作者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入研究。
2、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导的一项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项目,在一年前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GEF)理事会的批准,标志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进入新阶段。
3、《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的ISBN号码为9787802098152,条形码同为9787802098152,确保了书籍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其尺寸为8 x 16 x 2 cm,重量为299 g,这样的设计不仅考虑了书籍的外观美感,也兼顾了便携性。
4、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策略,如贵州从江的“稻田养鱼”项目,被评估其时空适宜性。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为例,展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和南京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也提供了实践参考。
5、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的前沿话题集中于一系列关键议题。首先,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实践中维持传统价值。草原文化研究与保护,揭示了其独特的挑战与保护策略。理解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交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历史遗产。
多少亿亩湿地进入全面保护时代?
1、“明确湿地要走向全面的保护,就是不再只是抢救性保护了,中国的8亿亩湿地应该得到全面保护,重点湿地要得到重点保护。”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总工程师鲍达明指出。2013年以来,国家重点投入湿地保护和恢复资金总计85亿元,共在全国推进实施了1500多个工程,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2、法律分析:湿地保护率,国土绿化术语。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7亿亩,新增湿地面积30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
3、“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将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力争将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控制湿地流失和破坏,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功能,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水平,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得到增强。
4、“十三五”期间,我国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湿地的水文功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龙现村的发展历史
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和专家来到这里,关注的焦点是“稻鱼共生”系统。在稻田养鱼的历史长河中,青田龙现村凭借1200多年的传统,不仅吸引了联合国的关注,也赢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荣誉。村民们以稻田养鱼的方式,实现了鱼稻共生,既增产又环保。
龙现村拥有1200多年的稻田养鱼传统,400多亩梯田和140多个水塘,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乃至每处有水之处养殖田鱼,形成了一幅“鱼满池塘”的生动画面。
龙现村能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施地,稻鱼共生系统原生态的种养模式能保持近千年不变,其实这与华侨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方面华侨带回了先进的生态理念,开阔了龙现人的眼界,使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不被破坏;另一方面也是华侨带回了财富,使种稻养鱼成为一种休闲模式,而不是产业模式。
有着1200余年悠久历史的龙现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田鱼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明等特色文化独具一格。
龙现村有7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村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有水经之处,不论稻田、水渠,还是水沟、水池,都随处可见浮游的彩鱼。“有塘皆有鱼,有水则有鱼苗”。因此,村里有一种风俗,村民嫁女,田鱼(鱼种)当嫁妆。“群山环抱龙谷地,绿水围绕村口亭”。来自联合国大学的梁洛辉先生第一次到龙现村,“感觉很震撼”。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理事成员
1、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详情第六届名誉理事长包括孙鸿烈和石玉林,他们在学会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六届荣誉理事名单共有19位杰出成员,如蔡述明、陈泮勤、顾家裕等,他们在学术和管理领域贡献卓著,共同推动了学会的发展。
2、在学术组织中,林振山教授是中国地理学会的理事,计量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常务理事,且在湿地保护领域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也是中国统计气候委员会的副主任,显示了他在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深度参与和专业素养。
3、郑新奇先生在多个学术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广泛的影响力。他担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常务理事,并在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副主任委员,同时也在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委员。作为GIS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他的专业素养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认可。
4、自2004年起,曾辉先生的学术角色进一步扩展,他成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理事,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他也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担任院长助理,协助学院管理层进行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
5、成升魁的学术道路稳步提升,1985年他顺利取得了西北农业大学的硕士学位,为他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继续深造,于199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年,他满怀热情地踏入了中国科学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改名为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大门,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海南荔枝种植技术谁的书好
1、海南荔枝种植技术闵庆文的书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作者为闵庆文、张灿强、王斌的《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写得很好,该书介绍了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结构与功能、多种价值以及保护与发展等。
2、赵平先生在学术和实践领域有着丰富的成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专著:《荔枝》: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荔枝的特性与栽培技术,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荔枝栽培技术》: 这是一本专门针对荔枝种植的专业书籍,涵盖了从种植到管理的实用知识。
3、荔枝栽培新技术是由张林辉、王家银、尼章光和张德文共同编著的专业著作,它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种植技术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版方是享有盛誉的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其ISBN号为9787541630590,便于读者在众多图书中找到它。
4、蔡襄之所以撰写荔枝谱,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荔枝这种水果有着深厚的喜爱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部著作,能够推动荔枝的种植和产业发展。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荔枝的种植技术,包括土壤选择、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5、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为提高荔枝商品价值、延长销售周期、拓展市场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通过本书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读者能够全面掌握荔枝的良种选育、优质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保鲜与加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从而提升荔枝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