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斯当东的人物生平
—1793年,其父老斯当东作为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副使出使中国,小斯当东随行;来华途中,小斯当东跟随使团雇佣的华人翻译学习中文,进步很快,随后在使团谒见乾隆皇帝时用官话和乾隆皇帝直接交谈,一举成名。1798年他进入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行服务,任文书,1804年出任货物管理人,1808年任中文翻译。
年1月20日,英政府宣布委任他为驻华全权公使,副使分别是埃利斯(Henry Ellis)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特别委员会主席小斯当东爵士(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他们此行的任务主要是敦请清朝废除公行制,多开商埠以及进行自由贸易;此外,他们还打算向清朝解释英国对尼泊尔的军事行动。
与之相对地,阮福映则在南方励精图治,制定土地法律并劝课农桑。1793年,英国外交官斯当东随马戛尔尼使团出使清朝,途经西山朝统治下的安南。斯当东看到了一片久经战火洗劫而民不聊生的土地,朝廷经常举行军事演习,百姓们饥不择食。斯当东甚至听说首都富春的市场上曾公开出卖人肉。
斯当东说:“如果必须把他们和欧洲人相比较的话,那么他们像君主制度下的法国绅士们:举止潇洒,对人一见如故—但是,内心却是孤芳自赏,并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哪个时候的中国人绝对不象现在某些盲目崇拜西方人那样,他们有绝对的自信,把洋人当新奇的东西来观赏,甚至嘲笑英国人,比如对他们的发型和身上的香水嘲笑。
小斯当东何时写下《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即《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创作于何...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不是小斯当东写的,而是他父亲 老斯当东(Sir George Staunton)写的。该书原名《英使来华记》,1795年出版。
这本著作是由斯当东与叶笃义共同撰写的,书名是《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目录》。它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具有ISBN号码9787806782675,出版日期为2005年1月1日。该书是一本单行本,共分为556页,装帧形式为平装,开本大小为16开。
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1797)中一边赞叹这样巨大的工程真令人惊心动魄,一边也冷静地分析长城的真正意义,如果说这堵大墙在历史上确实曾经阻挡过外族的入侵,那么现在,它的意义只是限制中国人外迁。墙可以阻挡外族也可以关闭国人。
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道:“在中国,穷而无告的人处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任何诉苦伸冤的机会。”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英国人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
而在1824年,当他回国进行公开演讲时,这种评价变成了“中国人对落水即将溺毙的人无意去施救。他们虐待家奴和妻妾。中国的公堂里,对尚未认罪的男女严刑拷打”。
这一空白时期,乾隆帝在位期间,曾有英国使团出海来访,他们在长达两年的访华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是由使团成员斯当东综合这些资料撰写的作品,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对乾隆盛世下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尽且深入的剖析,其出版后轰动全球,成为了研究18世纪中国社会的权威资料。
小斯当东:19世纪英国人中的中国通
1、小斯当东,作为19世纪英国人中的中国通,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外交的失败,更是一段历史的启示录。
2、当乾隆皇帝看完这封国书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心里想,至少这位英国国王,还是懂些道理的。他问了一下英国的使者里有没有会说汉语的,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钻了出来,他叫斯当东,来中国快三个月了,已经学会了一些汉语。
3、年后,小斯当东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他的身份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书记员,这次他在中国待了10年。也是这十年让他很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但他也开始讨厌当时的中国。1816年,英国再次派遣阿美士德勋爵率领一支使团来到中国。这次小斯当东做为“中国通”,被推选为副使。
发表评论